三量

三量
三量, 是現量、 比量、 非量。 量是認識、 知識, 也是測量的准繩。 如以斗量米, 以尺量布, 以至於以秤量物。 唯識學立有三量, 是明心識所具的量度。 在我人的心識活動中, 能認識的作用是識, 所認識的對象是境, 在此能認識與所認識之間, 心識是能量, 所認識之境是所量, 此能量與所量之間, 有識量的生起。 如販布者不用尺量, 則不知布的長度, 吾人心識認識外境, 如果沒有心識的計慮量度, 則不知此境是黑是白, 是圓是方, 可見識量在認識作用上的重要性。 以能量量所量, 所得之果曰量果。 識之量度有三種, 隨因的不同, 其果亦有差別。 此三量為: 一、 現量: 現量是能緣之心, 量所緣之境時, 不起分別計度所穫之量果。 但現量之境, 要具備三個條件, 即一者是現在, 以簡別於過去或未來。 二者心識認識的對象必鬚要顯現出來, 亦即必鬚是現行位之法, 在種子位不能成為現量。 三者現有, 在能所位上, 即能量之識與所量之境, 都是明白現前, 和合俱有。 二、 比量: 心識所量度的對象, 沒有呈現在前, 但可藉著知識經驗, 推測比度而穫致量果。 如見山下有烟, 推知該處有火;見牆外有雙角, 推知牆外有牛。 三、 非量: 此是一種錯誤的認知, 即是於所緣之境, 以錯覺之心錯為分別所穫致之量果, 如見繩以為是蛇, 見騾誤認為馬, 都屬於非量。 八識緣境, 前五識量度之境, 是根塵相對的而生識的直接感覺, 此時無分別心, 不雜名言, 所以是現量。 例如眼識緣色, 唯緣青黃赤白四實色, 不緣長短方圓之假色、 及取舍伸屈之形色。 但當五俱意識生起, 有了分別, 就墮入比量或非量了。 第六識通於三量, 在五俱意識初起剎那, 也是現量, 第二念就有了分別, 即是比量或非量。 第七識唯緣第八識的見分執為自我, 唯是非量。 第八識緣根身、 器界、 種子, 唯是現量。
* * *
﹝出宗鏡錄﹞ 〔一、 現量〕, 現即顯現, 量即量度, 是楷定之義也。 謂眼識乃至身識, 對於顯現五塵之境, 而能度量楷定法之自相, 不錯謬故, 是名現量。 (五塵者, 色塵、 聲塵、 香塵、 味塵、 觸塵也。 ) 〔二、 比量〕, 比即比類, 謂以比類量度, 而知有故。 如遠見煙, 知彼有火, 是名比量。 〔三、 聖教量〕, 謂於聖人所說現量、 比量之言教, 皆不相違, 定可信受, 是名聖教量。
* * *
1.現量、 比量、 聖教量。 現量是在根境相對時, 用不著意識思索就能夠直覺親證到的, 如眼耳鼻舌身前五識去了別色聲香味觸五塵的時候是; 比量是比度而知, 如遠見煙就知道彼處有火, 聽到隔壁有說話的聲音, 就知道裡面有人是; 聖教量又名聖言量, 是因為有聖人的文教才知道的意思。 2.現量、 比量、 非量。 現量和比量如前所說, 非量謂心心所緣境時, 判斷錯誤, 如見繩以為蛇, 見月明以為天亮等是。

Dictionary of Buddhist terms. 2013.

Игры ⚽ Нужна курсовая?

Share the article and excerpts

Direct link
Do a right-click on the link above
and select “Copy Link”